突然暴雷后,极越经历了极限24小时。
12月12日,在夏一平的办公室外,仍然聚集着大量极越的员工,他们背后的墙上,那句雄心勃勃的标语,也在这个时刻显得异常讽刺。
除了大量员工,还有仍在等待谈判、维权的近百家供应商,被拖欠货款从十几万元到上亿元不等。
一位凌晨四点便从安徽芜湖赶来上海的供应商代表,极越欠其账款高达1亿元,“公司四十几个法务都在专门对付这个事,但是也没办法。”不少供应商表示,到了年底,就指着这笔拖欠的款项付钱给工人,对于低附加值的公司来说,欠款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在极越总部的大门外,除了数辆警车,还有一拨赶来维权的车主。12月12日上午,现身办公室的夏一平多次表示一定会解决问题,但并未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时间节点,让员工无法信服。极越全体员工提出18条诉求,要求夏一平以及极越股东双方协调解决。
极越首款汽车于2023年8月发布,百度为其提供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吉利则为其提供整车平台和制造能力。和其他新势力相比,极越背靠两家大集团,是曾经的明星公司。
从曾经的香饽饽到断崖式爆雷,极越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在笔者看来,将极越的崩塌,归因在股东方身上,既不合理,也回避了问题关键。
梳理极越的股权结构可见,当前极越属于吉利控股、百度参股。不少法律人士分析提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极越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这也为股东在投资公司时能形成底线思维控制损失。
基于此,公司发生崩盘时,在最需要企业经营者力挽狂澜的时刻,作为CEO的夏一平,以轻飘飘的一句“自己不是企业第一责任人”,将“包袱”甩出来,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据媒体报道,吉利和百度目前已紧急介入,为员工缴纳拖欠的11月社保。但于情于理,极越5000名员工的赔偿和去留,都是极越作为企业法人,必须自己站出来承担的责任。
站在股东方角度来看,行业寒冬下,投资方选择停止投资极越,其实是及时止损。
内部人士告诉笔者,极越的最大股东吉利,实际上主要提供平台和技术,收取代工费,极越目前已经拖欠了不少代工费了,
极越汽车毫无预兆的坍塌,大众的聚焦点更应放在其羸弱的造血能力上。其巨额亏损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据媒体报道,2024年10月,百度曾派财务团队进入极越尽调,为后续30亿投资做准备,但看到的是一摊烂账,“有高达70亿财务窟窿,决定不再继续投入。”对此,极越高层人士透露,70亿元并非极越财物亏空,而是2023年年底极越向百度提报的2024年预计亏损的金额。
上述人士称,2024年极越需要花的钱很多,因为会涉及极越01上市后的各项供应商费用的款项结算、极越07上市的相关费用,明年第一季度要上市的改款车型的研发,所以在2023年年底,极越便给百度提报了70亿元的预计亏损额度,其中研发占30亿元、市场营销30亿元、行政费用10亿元。
目前,极越仅发布了极越01、极越07两款车型,其中极越01车型2024年前11个月交付量为1.4万辆,月均仅1300辆, 全年销量还不及头部新势力企业的单月销量。今年11月,极越01宣布降价3万元,但并未引起销售热潮,12月至今销量为774辆。
而与此同时,极越还在不断增加门店,数量达140家。一位极越员工告诉笔者,单家门店在一二线城市的租金就达300万-400万元,如果算上人力支出,是笔不小的开支。
若做个横向对比,小鹏汽车前三季度的销售及行政开支,约为45.9亿元,公司员工1万多名,交付了约10万台新车。极越员工大约5000人,过去11个月仅卖出1万多辆车,对应的销售和行政费用,却高达40亿元。
换言之,极越花了更多的钱,卖了更少的车。庞大的成本支出,快速吞噬资方给的融资。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截至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企中,仅有特斯拉、 比亚迪及理想汽车三家新能源车企实现整体盈利,而理想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的唯一。
与此同时,2024年1至9月,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4.6%,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1%的平均水平,并创近10年新低。2024年的价格战之下,车企盈利能力也在大幅下降。即便是头部新造车企业蔚来、小鹏等也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现状,持续亏损;上汽、广汽、长安等国内头部车企也面临利润下滑的困境。
车企价格战从2022年开始,进行到现在还没有消停的迹象,从车企到供应链,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在经历一场严苛的考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倒闭或停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包括:恒大的恒驰汽车、自游家、高合、威马、拜腾、奇点、爱驰、游侠、合创、天际等等。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极越陷入资金链危机,部分供应商账款已拖欠超过一年。一名供应商透露:“极越目前欠款几千万,公司内部早已停摆。”
行业寒冬下,很多企业都挣扎在生死线上,极越不是第一个。
比如,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方运舟发布公司全员信,称将实施六大改革举措,立足国内进行全球化扩张,全力以赴实现IPO;高合汽车进入预重整环节,公司当下正处在战略投资人的招募阶段。
在这一趋势下,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大的集团如大众也开始或进行战略收缩、降本增效,或如吉利进行战略聚焦、整合,把力往一处使。
价格战升级,车企面临的考验不再是销售能力,还有对成本的极度控制、对公司的高效治理、对资金的合理分配等。
当大家都在收缩、聚焦,极越需要的是积极自救,而不是寄希望于投资方一直填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