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高考成绩已于昨天出炉,明天,考生们就要开始填报本科志愿了。面对招生专业目录中众多的批次、院校和院校专业组,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难免挑花眼:如果不报提前批是不是亏了?“一分都不浪费”才算报得好吗?怎样避免滑档和退档?花钱请“高参”有没有必要?上了大学以后是否可以随意转专业?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我们特意邀请专业人士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题1 不报提前批亏不亏?
提前批让考生多了一种选择
国际关系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 刘海明
在全国各地的录取模式中,有叫“提前批”的,也有叫“零批次”的,但不管叫什么名字,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独立于其他批次,录取优先于其他批次;第二,若该批次未被录取,不会影响后续各批次录取;第三,如果该批次被录取,不再进入下一批次投档,也不会再被下一批次录取;第四,该批次不是独立的一类学校或专业,有多个类别,大都是国家为照顾某一行业或领域人才的培养需要,给予其优先选择录取学生的权利。比如我们学校就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知名高校,多年来一直为党和国家培养涉外高端人才,国家给予了政策优惠,具备优先选择录取学生的资格,属于提前批。
提前批不报亏不亏?这要结合考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包括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学校未来的就业领域和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等。值得一提的是,提前批的高校大多特色鲜明,像我们学校就一直把服务国家安全发展作为最高追求,长期坚持“要求高、专而精”的办学理念,培养对党忠诚、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报考我们学校的学生,就应当有一定的家国情怀,有为党和国家做贡献的信念,同时又对国家涉外事业具有浓厚兴趣。
对于北京考生而言,本科批次采用平行志愿投档,但各高校特别是普通综合类大学,其专业组中所包含的专业十分庞杂,考生即使进入理想的高校,但专业组里的专业却未必满意。这个时候,填报提前批就有绝对优势了,因为提前批高校的招生专业非常明确。
以我们学校为例。今年我们招生的13个专业中有6个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是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海外利益安全和人工智能是新增专业。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目前,我们学校已有10个专业进入“双万”建设序列。
虽然提前批让考生多了一种选择,然而一旦被录取,后面的志愿就不可能再录取了。所以,考生在填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全。
问题2 报志愿“一分都不浪费”才算好吗?
卡分录取虽幸运却有隐忧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吕朝伟
近些年来,阳光高考政策深入人心,各项流程也不断优化,信息数据公开透明,高考志愿填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据可依、有料可查”,比以前轻松了许多。但是每年都有考生家庭对分数很“执着”,填志愿时一分都不想“浪费”,持这种想法到底好不好?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平行志愿利好考生,让分数不浪费。一方面,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保护了高分考生,减少了滑档。另一方面,近年来每年各省都会公布高校投档线和一分一段,考生家长可以很轻松查询到目标高校往年的最低分和录取位次,对照比较后,再根据自己当年的分数和位次去选学校、选专业。几年下来,高校录取已呈现出“分数扁平化、生源层次相对固定”的特征,也就是说,一所大学在某一个省的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没那么大了,而且不同高校在同一省份投档线的高低结构也很难有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考生的高考分数整体上跟高校的综合实力匹配度较高。
第二,参考往年录取位次排名填报志愿相对更为精准。每年高考成绩的分值跟试卷难易等因素有关,不同年份的本科批次线或者同一所院校的投档线相差10分、20分都有可能。而且,由于高考人数不同,同分考生的数量也不同,少的100多人,多的三四百人。所以考生在填报志愿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参考位次排名更加靠谱。但要提醒的是,看位次填志愿更适用于目标定位在国内“双一流”高校的考生,甚至越靠前的院校看排名越精准,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范围更加宽一些,还是应该更多参考分数。
第三,不建议把最低分作为选学校的主要依据。越来越多的考生家庭知晓通过排名填志愿更加准确,但有部分人又过于看重最低分和排名,他们以往年投档分数或者最低分排名作为选大学的最主要标准,将分数高低和大学档次直接挂钩,恨不得卡分录取,一些家长在孩子压线被大学录取后存在一定的“炫耀”心理。此外,不少家长受互联网、志愿填报机构影响较大,认为上了“好”的或者“热门”的大学才有面子。大家应该知道,院校录取最低分不仅仅是大学层次、综合办学实力的反映,也是现阶段专业冷热的直观反映。所以,考生还是应该客观理性看待高校的投档线排名,尤其是今年改革省份选考科目和专业组设置变化较大,更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根据往年投档线来选学校。
第四,“一分不浪费”的心态不可取。一方面,以最低分被大学录取的确是一种幸运,但如果一个考生的分数正好在投档线边缘,一旦被提档后,考生的专业选择空间就很小了,很可能就去不了想去的专业或者直接被调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考生应更多地客观理解专业之后,遵循自己的意向和兴趣去做出合理选择。如果连一分都不想浪费,那就得接受目标院校(专业组)的所有专业。好在近年来考虑到高中生对大学专业了解不足的现实,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放宽转专业政策,从而给学生更多专业选择权。
问题3 如何避免滑档和退档?
明晰投档规则慎重考虑专业调剂
华北电力大学招生办公室 马文君 任华
近年来,高考改革的省份越来越多,到2025年,全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将有29个省(市、自治区)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改革除了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志愿填报模式也改为“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两种模式,包括北京在内的15个改革省份实施的是“院校专业组”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高考志愿填报,“院校专业组”模式下高校招生单元进一步细化,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数量更多,仅北京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就可填报30个志愿。考生和家长得到了更多自主权,也需要在招生录取政策、数据搜集整理、了解大学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下点儿功夫。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志愿填报,有效避免滑档或退档,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晰“院校专业组”模式投档规则。“院校专业组”模式是高校根据招生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院校专业组,考生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均以院校专业组为基本单位。一所高校可以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组里可以包含多个专业。同一高校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的科目要求须相同。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选考科目是否符合相应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2024年,绝大多数的理工农医类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加化学,若选考科目不符合要求,则无法报考相关院校专业组。其次,要做好往年录取数据的分析整理。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考生需根据自身的分数和排名,划定相应的院校专业组范围,根据“冲、稳、保”的原则确定院校专业组志愿顺序进行填报。考生分数若未达到所有报考志愿的投档线或不符合要求就可能面临滑档。
第二,重视专业志愿填报。以北京本科普通批次为例,院校专业组作为一个独立的志愿单位,每个院校专业组内一般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一个“是否服从专业组内调剂”选项。考生需要在所填报的院校专业组中选择6个专业(类)作为专业志愿。高校在录取时依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进行专业录取。当考生填报的6个专业志愿均无法满足时,若考生选择“服从专业组内调剂”,则被调剂到该专业组内还有计划余额或尚未录满的专业。若考生不服从调剂,则高校被迫退档。由于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为一次投档,考生若被退档,即便分数达到后续志愿的投档线,也没有再次投档的机会。考生需参加该批次的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志愿填报。因此,选择服从专业调剂非常重要,建议考生、家长慎重考虑。同时,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也可根据“冲、稳、保”的原则,在相应院校专业组内选择1至2个分数略低且考生愿意报考的专业(类),通过科学填报,最大程度避免被调剂。
第三,关注高校招生章程。各高校每年都会发布当年度本科招生章程。章程中会明确相关专业(类)在外语语种、体检要求、单科成绩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考生需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招生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理性选择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对每一位考生都意义重大。不同的招生批次、招生类型都有不同的填报规则和报考策略,考生及家长应尽早了解相关政策要求,做好分析研判,最终实现被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录取。
问题4 花钱请“高参”指导报志愿有没有必要?
关注五大要素可自行科学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老师 姚剑锋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很多家长苦于对志愿填报规则以及学校、专业不了解,希望通过机构指导孩子完成填报。据我了解,愿意为此支付费用的家长不在少数,费用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那么花这笔钱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一般来说,家长愿意花这笔钱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家长不熟悉报考规则,即便看懂了规则也对学校和专业不了解。第二,家长比较焦虑。一些考生对学校、专业没有概念,家长也怕没考虑周全耽误孩子的未来,尤其是高考志愿填报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推免考研、留学就业等。
平心而论,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家长和考生只要关注学校、专业、城市、就业和兴趣这五大要素,就可以科学地进行填报。不过,这五个要素虽然没有先后顺序,但却相互制约,考生和家长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高考成绩寻找这五个要素的平衡点,单纯考虑一个要素或者一个要素占绝对比率都是不科学的。
报考志愿如何排序组合?普通批次应按照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组、几个专业志愿填报,这样的志愿填报设置需要考生务必填写“服从调剂”,避免滑档。如果一个组内的专业有至少一个实在无法接受的专业,建议这个组不要选报。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组志愿之间要形成名次排位梯度。录取时,提前批次的顺序志愿,遵循的是志愿优先原则,一般会给两个志愿选择,第二个志愿被录取的几率不高。普通批次遵循分数优先的原则,考生想被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优先检索到,就将其放在前面。家长和考生在填报时一定要看清批次,尤其特殊类型招生的批次,每个省市标列不同,前一批次被录取,后一批次就无法再被录取了。如果本科批次结束考生没有被录取,虽然还会有征集志愿阶段,但一般这个阶段的学校和专业就都不是太理想了。
北京的家长和考生可以关注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这是高考招生的官方信息渠道,各批次招生录取规则都可以在上面找到。教育部的阳光高考平台也应该关注。今年,阳光高考平台开通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并免费向考生开放使用,涵盖专业库、院校库和就业前景信息等,比较实用。
目前,社会机构提供的填报服务鱼龙混杂,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往每年都有因为机构老师失误造成考生重大遗憾。所以,如果家长和考生希望寻求社会机构的帮助,务必要谨慎考虑,科学决策。
问题5 入学以后可以随便转专业吗?
转专业是“任意门”不是“任性门”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邹海燕
“零门槛”转专业是今年部分高校高招政策的一大亮点。这就像给转专业打开了“任意门”,意味着学生在选择转换专业时能够摆脱学分绩点、专业排名等限制条件的束缚,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零门槛”转专业用更细腻、更人性化的政策微调,给充分了解专业情况的大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多试错的可能性,体现了高校积极推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高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同时,可以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转专业,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此前,转专业往往要求学生在原专业中表现出色,但很多学生本就对原专业不感兴趣或觉得不适合自己,难以取得好成绩,反而更加无缘调整赛道。实行“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来“强扭的瓜”持续不甜的状况。
然而,转专业门槛虽然有所降低,却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可以无条件转专业,更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转专业。首先,专业的培养规模可以一定程度调整,但不可能无限制调整。所以,“零门槛”不等于“没要求”,评价标准会更加多元化,成功率却未必直线上升。其次,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有两次或以上申请转专业的机会(特殊专业除外),但每转一次专业,至少要补修半年的课程,年级越高,专业跨度越大,难度越高。四年如果转两次专业,就意味着至少要在同等时间内多学出一年的课程。
其实,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从转专业的数据上看,也不是都从所谓的“冷门专业”向“热门专业”的单向流动,转专业并不是大学的必选动作。比期待得到更多次的专业选择权更重要的是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对转专业机会的渴望背后表现出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选择“不自信”或者是“不科学”,如入学前对专业发展前景、院校学科建设情况等信息不了解等。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今年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供考生免费使用。可为考生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考生可以填写自己的分数、在本省份内的位次,通过院校优先和专业优先两个维度选择,系统就能够智能生成适合考生的院校和专业,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此,我也给今年的考生和家长提两点建议:一是不要轻信所谓专业冷热的问题,破除专业冷热的二元论。如果大家轻信某些专业是“天坑”的观点,而放弃了相关院校专业,对考生来说损失非常大。二是报志愿要放松,转专业要慎重,选择后要坚定。切忌偏听偏信,瞻前顾后,否则,未来的专业之路很难走得长远。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填报高考成绩 相关新闻加载中